说明:收录全球国际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 01.040.35 CCS B 65 DB 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 / T 2 063 — 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 2022 - 11 - 24 发布 2023 - 01 - 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 T 2063 — 2022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 2020 《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 :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 的规定 起草 。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草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 本文件起草单位 : 青海省林业草原项目服务中心 、 青海省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 、 青海师范大 学 、 青海多 美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 李永良 、 拉果 、 马宏义 、 季海川 、 卢成保 、 朵海瑞 、 邓艳芳 、 米海灵 、 安进宝 、 李琦 、 杨芳 、 戎占磊 、 郭莹 、 德华 、 才仁达哇 、 许乃军 、 王生发 、 赵宏 、 郭旺兴 、 朵文凯 、 慈建勋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 。 DB63/ T 2063 — 2022 1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触发式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的术语和定义 、 监测方案制定 、 红外相机布设 、 监测数据管理 、 数据处理及分析等野生动物监测技术 。 本文件适用于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中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1 监测单元 依据典型地形地貌 、 主要植被类型 、 人为干扰强度等划分为的若干监测区域 。 3.2 相机位点 按地理经度 、 纬度位置确定的放置红外相机的地点 。 3.3 相机日 一台相机在某一相机位点连续工作 24 h 的天数 。 3.4 独立有效照片 单位时间内 ( 30 min 或 1 h ) 同一相机位点连续拍摄的同一种或一组动物多张照片或视频 , 计为 1 张 独立有效照片 。 3.5 相机位点出现率 DB63/ T 2063 — 2022 2 监测区域内 , 某物种被拍到的相机位点数占所有相机日的相机位点数的百分率 。 3.6 相对丰富度指数 某物种在所有相机位点 , 在 100 个相机 工作日内所拍摄的有效照片数 。 4 监测方案制定 4.1 监测区域 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对象确定监测区域 , 综合考虑植被类型 、 海拔梯度和人类活动干扰梯度等 ( 某 一自然地理单元 、 自然保护区 、 林场等 ) 划分监测单元 。 4.2 监测内容 4.2.1 野生动物分布种类 监测区域出现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中规定的野生动物种类 。 4.2.2 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和分布 监测特定物种在所有相机布设位点中的有效照片数量和在监测区域内的分布范围 、 特点 。 4.3 红外相机布设 见本文件 5 红外相机布设 4.4 监测周期 固定位点长期监测时 , 每 3 个月 ~ 6 个月更换一次数据卡 , 并补充电源 ; 非固定位 点监测时 , 在每一 个位点放置时间为 1 个月 ~ 3 个月 , 轮流更换网格 。 4.5 监测方法 4.5.1 公里网格法 依据空间坐标将监测区域划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网格监测单元 ( 1km × 1km 、 2km × 2km 、 5km × 5km 等 ), 在各监测单元中布设相同数量的相机位点 。 相机位点布设密度为每 1 平方千米 1 台或每两平方千米 1 台 。 4.5.2 典型栖息地法 在监测普查的基础上 , 每种类型的栖息地内选择典型栖息地为监测单元 , 在监测单元内选择相机位 点布设红外相机 , 相机位点布设要均匀分布 。 同类型栖息地中相机位点间距不小于 500 m ; 不同类型的 栖息地间相机位点间距不小于 10 0 m 。 DB63/ T 2063 — 2022 3 5 红外相机布设 5.1 布设步骤 红外相机布设按以下步骤进行 : a) 选择合适的布设位点 , 例如粪迹 、 兽径 、 水源地 、 食物树 、 灌木 、 添盐处等 ; b) 设置红外相机布设点编号 、 日期时间 、 闪光模式 、 拍摄间隔 、 拍摄模式等 ; c) 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 、 朝向 ( 避开太阳直射相机镜头的方位 ) 等 , 把相机固定在树干或其他支 撑物上 ; d) GPS 定位 , 按附录 A 表 A.1 填写野外红外相机布设点生境调查表 , 填写内容 , 见附录 B ; e) 人员在相机前移动 , 以确认红外传感器可以正常工作 ; f) 打开相机外部 “ 调试 ( Test ) ” 开关 , 人员在相机前方移动 , 确保合理的拍摄距离相机调 试 , 并手动拍摄生境调查表 ; g) 相机设置及调试无误 , 将红外相机工作状态按钮调至 “ 打开 ( on ) ” 状态 , 并对相机进行必要 伪装 ; h) 在相机正前方 3 m ~ 5 m 适当地点撒布诱饵 / 引诱剂 。 5.2 布设依据 5.2.1 布设高度 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 a) 单一物种监测 : 将红外相机布设高度调整为该物种肩高 ; i) 小型兽类及地栖性鸟类监测 : 相机布设高度 40 cm ~ 60 cm ; j) 大中型兽类及多物种监测 : 相机布设高度 60 cm ~ 100 cm , 与动物肩高相近 ; k) 多物种监测 , 结合生境特点选取或在高度梯度设置多台相机 。 5.2.2 布设距离 将相机设置在距离粪迹 、 兽径 、 水源 地 、 食物树 、 灌木 、 添盐处等动物易经地点的 3 m ~ 5 m 处 , 获 取动物个体完整照片 , 按附录 A 表 A.2 准确记录动物痕迹 。 5.3 相机检查及回收 按以下步骤进行 : a) 将相机的外部工作开关调至 “ 调试 ( Test ) ” 模式 , 检查电池电力与存储卡情况 , 并填写生境 记录表 , 见附录表 A 表 A.1 ; b) 关闭相机 , 收回 ; c) 下载数据并格式化和还原相机 , 对相机进行干燥 、 擦拭等维护和故障检修 。 6 监测数据管理 6.1 数据存储 从存储卡将数据拷贝到存储介质 , 用小地名命名文件夹 。 确认数据读取成功后 , 格式化原存储卡 。 6.2 数据预处理 DB63/ T 2063 — 2022 4 按照以下步骤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 a) 用红 外相机照片管理软件对照片进行命名 ; b) 在用小地名命名的文件夹下新建以布设点编号命名的文件夹 ( 布设点编号命名规则 : 年 4 位 + 当年放置次序 2 位 + 小地名 4 位 ), 将已记录有用信息 ( 拍摄到动物 、 人为干扰信息或优美 景观 ) 的照片移动到该文件夹 ; c) 对已初步筛选的照片进行复核 , 删除无效照片 ( 无动物 、 人为干扰 、 景观等 ); d) 将筛选完成的照片文件夹移动到存档数据库 , 作为原始数据存档 。 6.3 数据建库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a) 将照片导入红外相机处理软件进行入库 ; b) 按事件对红外相机数据进行整理 。 7 数据处理和分析 7.1 独立有效照片率计算 独 立有效照片按式 ( 1 ) 计算 : A N N  ‘ ................................ ........ ( 1 ) 式中 : N ' ── 独立有效照片率 ; N ── 独立有效照片 数 ; A ── 有效照片 数 率 。 独立有效照片率低于 10% , 应分析红外相机安装状态 、 触发灵敏度 、 触发间隔等影响因子 , 进行适 当调整 。 7.2 分布区面积计算 如果某物种在某相机位点被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 , 则认为与该相机位点所在监测区域内的监测单元 面积为该物种分布区 。 其分布区面积按式 ( 2 ) 计算 :    n i Q 1 i Q ................................ ...... ( 2 ) 式中 : Q ── 监测区域内某物种的分布区面积 , 单位为公顷 ( hm ² ); Q i ── 第 i 个监测单元内某物种的分布区面积 , 单位为公顷 ( hm ² ); n ── 监测单元数量 。 7.3 位点出现率分析 位点出现率按式 ( 3 ) 计算 : % 100 G TO i   S ................................ .... (

pdf文档 DB63-T 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1-14 09:27:13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