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全球国际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 13.040.01 B 04 DB11 备案号:60739-2018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 11/T 1562—2018 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ccounting from farmland 2018 – 09 – 29 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9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11/T 1562—2018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核算方法........................................................................... 2 5 数据收集及质量要求 ................................................................. 5 I DB11/T 1562—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低碳农业协会、北京嘉娅低碳农业研究中心、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 公司、有机废弃资源生物转化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建繁、于家伊、张文、孙志岩、于跃跃、贾小红、吕建。 II DB11/T 1562—2018 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壤有机碳变化带来的土壤固碳变化量核算方法、数据收集及数据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旱田、水田、菜田、果园)的土壤固碳变化量核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121.1―2006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4―2006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6―200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壤固碳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采用管理措施提高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库储量。 3.2 二氧化碳当量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CO2e) 在辐射强度上与某种温室气体质量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 3.3 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土壤中形成的和外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阶段的各种分解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 注:它包括高度腐解的腐殖物质、解剖结构尚可辨认的有机残体和各种微生物体。 3.4 土壤有机碳 soil organic carbon 土壤有机质中所含有的碳元素。 3.5 土壤容重 soil bulk density 田间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干质量。 1 DB11/T 1562—2018 3.6 土壤有机碳库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s 30cm厚度耕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 3.7 秸秆还田 straw return 把作物秸秆(小麦、玉米和水稻秸秆等)粉碎直接归还土壤的一种方式。 3.8 轮作 crop rotation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3.9 绿肥 green manure 提供作物肥源或培肥土壤的作物。 3.10 增施外源性碳 increased exogenous carbon 增施外源的有机物质或有机物料,能够在达到稳定后提高土壤碳储量,包括增施符合标准的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有机源土壤调理剂、有机源生物腐植酸肥料及外源秸秆等。 4 核算方法 4.1 一般要求 宜选取持续采用土壤有机质提升耕作管理措施3年及以上的农田进行核算。土壤固碳核算方法分为 实测法和估算法,前者依据检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计算,优先使用。后者依据已公开发表的不同土壤固 碳技术的参数数据计算,适用于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无法获得的情况。 4.2 实测法 4.2.1 方法原理 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计算土壤耕层中有机碳的量。根据核算期内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变 化量,计算核算期内土壤有机碳库年度变化量。 4.2.2 参数值测定 4.2.2.1 土壤样品制备 应按NY/T 1121.1―2006的规定执行。 4.2.2.2 土壤容重的测定 应按NY/T 1121.4―2006的规定执行。 4.2.2.3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2 DB11/T 1562—2018 应按NY/T 1121.6―2006的规定执行。 4.2.3 计算方法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年度变化量 DC 按式(1)计算, SOCi 按式(2)计算,取平行分析结果的算术 平均值为计算结果。 DC = ( SOCT - SOC0 ) ´ 44 T 12 ………………………………(1) SOCi = g i ´ H ´ A ´ OM i ´ 0.58 ´ 0.1 ………………………(2) 式中: DC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年度变化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年(tCO2/a); SOCT ―核算期最后一年的土壤有机碳库,单位为吨碳(tC); SOC0 —核算期初始年的土壤有机碳库,单位为吨碳(tC); T —一个单独核算期的年数,单位为年(a); 44 一二氧化碳与碳的转换系数,无量纲; 12 SOCi ―第 i 年土壤有机碳库,单位为吨碳(tC); g i ―第 i 年被估算土地的土壤容重,单位为克/立方厘米(g/cm ); 3 H A ―土壤耕层深度,取值30,单位为厘米(cm); 2 ―被估算农田的面积,单位为公顷(hm ); OM i ―第 i 年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为克/千克(g/kg); 0.58 0.1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系数,无量纲; ―单位换算系数,无量纲。 注:若土壤有机质含量是20cm耕层的,应转换为30cm耕层的。转换系数:旱地为0.95,菜田为0.92,果园为 0.88,水田为0.86。 4.3 估算法 3 DB11/T 1562—2018 4.3.1 方法原理 在核算期内,根据参考碳库缺省值、农田不同管理活动相关库变化因子系数及每个时点(时间等于 0和时间等于T)相应的面积,计算 SOC 0 和 SOC T ,通过用核算期前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量,并除以土 壤有机碳库达到稳定的时间20,即为核算期内土壤有机碳库年度变化量。 4.3.2 计算方法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年度变化量 DC 按式(3)计算, SOCi 按式(4)进行估算。 DC = ( SOCT - SOC0 ) ´ 44 ………………………………(3) 20 12 SOC i = SOC ref ´ FLU ´ FMG ´ FI ´ A ……………………(4) 式中: DC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年度变化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年(tCO /a); 2 SOC T ―核算期最后一年的土壤有机碳库,单位为吨碳(tC); SOC 0 ―核算期初始年的土壤有机碳库,单位为吨碳(tC); 20 —土壤有机碳库达到稳定的时间,单位为年(a); 44 12 一二氧化碳与碳的转换系数,无量纲; SOC ref 2 ―参考碳库,北京地区30cm耕层参考碳库的缺省值为68,单位为吨碳/公顷(tC/hm ); FLU ―特定土地利用中土地利用系统或亚系统的库变化因子,无量纲,见表1; FMG ―土地管理的库变化因子,无量纲,见表1; FI ―有机质投入的库变化因子,无量纲,见表1; 2 A ―土地面积,单位为公顷(hm )。 表1 北京农田不同管理活动的相关库变化因子缺省值 农田管理活动 耕地类型 FLU 4 管理方式 缺省值 说明 旱地 0.69 连续管理时间超过 20 年,主要种植一年生作物。 水田 1.10 长期种植(超过 20 年)湿地一年生作物(水稻) ,包括双季非水淹作物。 果园 1.00 长期生长多年生树种,如果树。 菜地 0.69 连续管理时间超过 20 年,主要种植一年生作物。 DB11/T 1562—2018 表 1 北京农田不同管理活动的相关库变化因子缺省值(续) 农田管理活动 耕作方式 FMG 秸秆及肥料投入 管理方式 缺省值 充分耕作 1.00 少耕 1.08 免耕 1.15 低 0.95 中 1.17 FI 1.31 高 1.72 说明 进行充分和/或一年中频繁耕作(如深翻等) ,对土壤产生大量干扰。在种植 期,地表覆盖的残余物很少,通常低于 30%。 只进行一次和/或二次浅耕和不充分耕地,减少对土壤的干扰。在种植期,地 表落叶残余物覆盖率通常高于 30%。 不经耕地直接进行播种,只在播种区最低限度干扰土壤。 作物秸秆被清除或焚烧,种植残余物少的作物(例如蔬菜) ,同时不使用矿物 质肥料,或不种植固氮作物。 一年生作物秸秆还田、少耕和不施肥的管理模式。轮作中使用矿物质肥料或 种植固氮作物。 通过采取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果园生草等措施,实现比中等碳投入更高的 作物残余物还田效果,但不施粪肥。 增施外源性碳,包括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源土壤调理剂、有机源生物 腐植酸肥料、外源秸秆等。 5 数据收集及质量要求 数据收集及质量要求见表2。 表2 数据收集及质量要求 方法 数据 数据收集 数据质量要求 实测法 土壤有机质含量 第三方检测数据、大样本普查数据、政府 符合NY/T 1121.6-2006的规定 公布数据、科研数据 土壤容重 第三方检测数据、大样本普查数据、政府 符合NY/T 1121.4-2

pdf文档 DB11-T 1562-2018 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 北京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1-T 1562-2018 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 北京市 第 1 页 DB11-T 1562-2018 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 北京市 第 2 页 DB11-T 1562-2018 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 北京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1:05:1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