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40 B 65 DB4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 45/T 2055—2019 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 of habitat restoration in Karst area 2019 - 12 - 25 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1 - 30 实施 发 布 DB45/T 2055—2019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恢复目标 .......................................................................... 1 5 恢复原则 .......................................................................... 2 6 目标物种栖息地调查评估 ............................................................ 2 7 恢复技术 .......................................................................... 3 8 监测和成效评估 .................................................................... 5 9 档案的建立 ........................................................................ 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参考性恢复方案提纲 .............................................. 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人工恢复方式 .................................................... 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推荐的成效评估指标 .............................................. 8 参考文献 ............................................................................. 9 I DB45/T 2055—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管理和宣贯监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交流中 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卫东、林冰梅、温红芳、定敏、曹胜平、黄淑娟。 III — DB45/T 2055 2019 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的恢复目标、恢复原则、目标物种栖息地调查评估、恢复技术、 监测和成效评估和档案的建立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岩溶地区某特定动物物种栖息地恢复工程建设,其他区域栖息地恢复可参照 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规程 GB/T 37364.1 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第1部分:导则 HJ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DB45/T 626 石漠化治理造林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乡土树种 native tree species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演替后,对某一地区或区域具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天然分布树种。 3.2 目标物种 target species 栖息地恢复活动中所直接服务的特定动物物种。 3.3 食源植物 food plants 作为目标物种自然取食中食物来源的一种/类植物。 3.4 栖息地 habitat 某野生动物稳定生存和繁衍并由一定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区域。 4 恢复目标 1 — 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的目标为: ——增加破碎化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自然联结与连通; ——增加目标物种食源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栖息地的质量; ——增加栖息地恢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恢复栖息地植被和土壤,降低石漠化程度; ——促进目标物种种群稳定生存和繁衍,栖息地群落的恢复和生长,提高栖息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和稳定性,演替至相应的顶极植被状态。 DB45/T 2055 2019 5 恢复原则 5.1 因地制宜 结合岩溶地区的生境异质性特点,遵循岩溶地区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因地制宜开展恢复活动。 5.2 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生物多样性,丰富目标物种食源 选择种源易得、适应岩溶地区环境条件、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固土能力强的食源 和乡土树种为主。 5.2.2 优化目标物种食源结构,多种树种有机结合;兼顾植物组成的多样性,乔、灌、草合理搭配种 植。 5.2.1 5.3 减少威胁 在减少原有威胁的同时,不引入新的威胁。加强检疫,严禁使用带检疫性和危险性等有害生物的种 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此外,不干扰/威胁目标物种的取食、隐蔽等各项活动。 5.4 优化结构和功能 以适宜目标物种生存、繁衍、活动的近自然植被为恢复出发点,促进构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景 观优美、层次和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 6 目标物种栖息地调查评估 6.1 动物 主要是调查栖息地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及主要生态特征,根据调查对象的生态习性安排 调查时间及次数。 6.1.2 调查目标物种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种群数量(大小)、年龄结构、性别、分布及行为 特征。 6.1.3 分析目标物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网)的地位,种群变化趋势(动态)及对栖息地的需 求,以及目标物种的主要威胁因素。 6.1.4 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调查参照 GB/T 37364.1 的规定执行。 6.1.1 6.2 植被 6.2.1 6.2.2 6.2.3 2 植被调查包括栖息地植被的类型、结构、特征及面积,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 植物调查包括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重点是目标物种的主要食源植物。 分析目标物种的食源植物受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程度。 — DB45/T 2055 2019 6.3 生态系统 势。 主要调查目标物种所在生态系统的类型、面积、分布及动态变化,分析该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 6.4 非生物自然环境 包括对地势、气候、水文条件的描绘,可借助地图、影像等来记录。 运用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原理,分析日照、水、空气、土壤、气温等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和趋 势,可在地图上描绘出发生突变的具体位置,并分析造成该突变的主要成因。 6.4.3 重点关注水、土壤、气温对生态系统演替发展的制约作用,分析该区域岩溶特性及程度、石漠 化状况(历史及现状)以及受相关制约因子的影响情况。 6.4.1 6.4.2 6.5 威胁调查和分析 调查和分析对栖息地恢复造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 ——极端气候和天气:依托气象监测站、监测点及当地气象部门日常监测,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 获取气候相关数据与信息,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进行调查,统计其发生的频率、持续周期和强度,分析 其作用方式。 ——外来入侵物种:可对照原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调 查区域内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影响范围;分析各种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方式、途径, 以及常用的防治措施。 ——石漠化:调查并分析区域内石漠化强度级别,具体参见DB45/T 626的分级标准进行。 ——人类干扰:通过遥感卫片解译、现场调查等方法,调查区域内目前及潜在受人类干扰的因素, 分析(可能)受干扰的对象、范围、强度、频次等。 6.6 现状评估 根据各要素的调查结果,对栖息地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及成果评估,包括栖息地面积、区域界线、破 碎程度,目标物种食源情况,栖息地内物种、植被状况,以及各种威胁因素单一作用或联合(叠加)作 用下对目标物种种群发展和栖息地恢复的不利影响。可参照HJ 19的方法进行。 7 恢复技术 7.1 自然恢复 对退化程度较轻的区域或恢复条件较好的潜在栖息地,和/或离目标物种目前的栖息地很近且目标 物种活动较为活跃、频繁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全封、半封、轮封的封禁方式,确定合理的封育年 限,进行封育保护、封山育林,使退化的植被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恢复。具体封禁方式和技术参照GB/T 15163的规定执行。 7.2 人工恢复 7.2.1 人工辅助自然恢复 7.2.1.1 条件 当潜在栖息地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时,可考虑进行人工辅助自然恢复: ——处于两个较完好的栖息地之间,面积较小时; 3 — ——植被群落处于演替过程受外来入侵物种干扰严重时; ——周围存在一定数量重要树种的母树,但相对较缺乏自然扩繁生长条件时; ——生物多样性比较单一时; ——需要沿人为设定的某一演替方向发展时。 DB45/T 2055 2019 7.2.1.2 方式 采用合理移植乡土树种和目标物种的食源植物的幼苗,定期清除移植幼苗周围丛生的杂草、藤蔓、 杂灌等植物的方法;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带状、块状和点状等方式进行恢复,修剪或梳理等手段促进植被 群落演替;采取各种方式加强自然媒介活动以促进授粉、种子散播等传播过程;辅助性地提供植物生长 所需的水和营养物质(或动物所需水、食物和栖所)等。具体人工辅助自然恢复方式可参考附录B表B.1。 7.2.2 人工造林恢复 7.2.2.1 条件 针对退化较为严重的潜在栖息地,尤其是无自然植被或石漠化严重的区域,需根据实际情况,优先 选择适宜的并具有与退化前相似组成和多样性的乡土植被类型,并充分
DB45-T 2055-2019 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技术导则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5 01:13:44上传分享